对蔡元培的人生轨迹和美学的思考 罗国正 (2024年4月于广州) 推动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巨人——蔡元培,他的动人事绩和卓越功勋、博大精彩的人生,值得人们思考、学习、研究。在他的有生之年,几乎当时中国所有优秀人物都受过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,其中大量的杰出的领军级人才都直接或间接得到他的帮助,他的作用和影响,除在当时巨大外,已远超越了时代。他在教育方面、在美育上,也有很多耀眼的亮点,其中给我深刻印象是当北京大学校长和首先将“美育”这概念引入中国,在中国推广美学教育,并设美学的专科。二是他提出用“美育代替宗教”。下面看看他不平凡的人生简介: 蔡元培(1868-1940),浙江绍兴府山阴县(今浙江绍兴)人,祖籍浙江诸暨。1884年(光绪十年),他17岁中秀才。1889年(光绪十五年),他22岁中举人。1892年(光绪十八年),25岁的他,中进士,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,不久便授职翰林院编修。自甲午战争失败后,他开始关注和接触西学,同情维新派。1902年,他35岁时同蒋智由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(伴随蔡元培的理念是,通过教育可以救国),还创立爱国学社、爱国女学。1903年,爱国学社的活动引起清政府注意并下令侦讯。他辗转到青岛、日本、绍兴、上海等地,一面学习德语,准备赴德国留学避风头,另一方面仍从事教育和革命活动。1904年,他组织了光复会。1905年,同盟会成立,光复会并入,孙中山任他为同盟会上海分会负责人。在此期间,他参与组织策划了一些反清的暗杀活动。1907年5月,40岁的他在驻德公使孙宝琦的帮助,到德国柏林莱比锡大学听课和研究心理学、美学、哲学等学科。他一面学习,一面教授唐绍仪(后任民国政府第一任内阁总理)4个侄子的中文。在德留学4年里,他编著了《中国伦理学史》等一批学术书籍。1911年,辛亥革命爆发,他在陈其美电催下回国。1912年1月,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,他出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。他主张用西方教育制度,废止祀孔读经,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的教育体制。二次革命失败后,他携眷赴法留学,并与李石曾等人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,参加留法勤工俭学会的有很多青年才俊,后来成了中国的杰出人物。1916年夏,黎元洪政府恢复《临时约法》,孙中山、黄兴等革命党人相约回国。11月,他与吴玉章由马赛回到上海;12月,他受命任北京大学校长。蔡元培的办学宗旨是:兼容并包,思想自由;凡论之有据,自成一家的学问,都应有传播的空间。他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改革,在中国教育史上产生重大影响,对新文化运动、五四运动的推动作用很大。他在北京大学广招人才,如陈独秀任文科学长,聘请钱玄同、刘半农、周作人、沈尹默、李大钊等一批新学者,也请刘师培、黄侃等旧派学者,聘请科学家李四光等做教授,甚至还聘请只有26岁的胡适当教授。从1916年12月至1927年,他任北京大校长期间,实行革新,开“学术”与“自由”之风。1920年至1930年,他兼任中法大学校长。1933年,在他倡议创建了南京博物院,并亲任第一届理事长。在民国初年,他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部法令:《大学令》。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,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,筹设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。1928年至1940年,他专任南京政治大学院院长,后改名为中央研究院,他继续任院长。“九•一八”事变后,他与宋庆龄、鲁迅等人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。抗战初期,他与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组织成立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,发动文化人士和民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。1940年3月5日,教育家、现代社会活动家、革命家、政治家蔡元培在香港病逝,享年72岁。 在美学方面,蔡元培深受康德、席勒、叔本华的美学影响,他的主要美学观点如下: 1、认为美是“纯粹对于单一对象的判断”,是“一种价值的形容词”,并非“理论的知识”。 2、美同真都“超越意欲而独立”。 3、美感与舒服合用有别,美具有一定的“普遍性”和“超越个人性”,是“官觉上与理解上两种认识力的游戏,而且以形式为限”。 4、“美育者,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,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”。 5、以“美育代替宗教”。 6、“纯粹之美育,所以陶冶吾人之感情,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,而使人我之见,利己损人之思念,以渐消沮者也”。可使劳动、生活艺术化,使工作趣味化。 7、“着眼最早一步”即家庭美育。 8、主张学前、学中、专业美育,普及美学常识,社会美育。 9、“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”,专设美育单位和地方美化相结合。 蔡元培在美学方面的贡献,主要表现在落实美学的教育、美学的多级普及和主张开设美学专业上,即落实他首先引入中国的概念“美育”上。他提出以“美育代替宗教”的理念,我以为,他的这个理念在教育系统里应是具有可行性,至于面向全社会实施,则是难以实现的“一种理想”。不用说在他的那个年代,时至今日也缺少很多实现的必要条件。他在其它方面的美学表述,基本上都是欧洲一些哲学家的美学观点(主要是德国),他只是转述而已。为了让读者们更好地解读他在美学方面的观点转述,我在这里简约介绍几个欧洲哲学家的一些美学观点,并讲出他们存在的问题,提出我的看法(读者如果需深入了解我的观点,可通过互联网查找此集之前的多集《美学心得》来阅读),让大家参考: 欧洲理论界有这样的传统,将抽象的形而上的理念作为自己精神体系推演的逻辑前提。欧洲很多著名的美学方面的论述,都在哲学家的哲学著作上。这些哲学家很多也是后期才下功夫去写与美学有关的问题。他们普遍发现,美学非常重要,认为自己的著述如果没有在美学方面的观点,自己所创立的哲学体系就不完整,甚至是很大的欠缺。这就非常自然地将美学作为他们哲学体系下面的一个分支、或部分。其实,真、善、美是人类的三大体系,美、美学是其中一个独立的体系,而不是其它体系的分支、婢女。他们将美归入真的部分(美学归入哲学)来研究,将美学称为艺术哲学,把丰富博大的美学形式和内容,脱离了现实中美的多彩多样,常常专注在只占美学其中一部分的艺术上,在这样的先决条件下,是非常容易将美学引入歧途。还有一个是世界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是:很多搞艺术美学、或艺术哲学的人,他们缺少充足的艺术创作、艺术审美方面的体验历练,而很多搞艺术创作、艺术鉴赏、审美的人,又欠缺较系统、较长时间的艺术美学、或艺术哲学的学习、研究。这就必然会在对待艺术美学问题的思考、表述上,产生很多到不了实际的点上。尽管也有不少人认为这些人如何如何高明,但我很多时总觉得他们在不少问题上,不知不觉地胡言乱语。既然是大哲学家、大艺术家,要争强好胜地表现表现,这也是很自然的事,但功力不够,又好大喜功,急于求成,自然会留下不少漏洞。这也难怪,因为哲学、美学、艺术创作、审美这些领域都是非常庞大而高深的,需要长期地日积月累去钻研,方有机会领悟到真谛。绝大多数人是难以将时间、精力、智慧分配得过来的,况且还须有极高的悟性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,整个西方的理论、艺术,或文化界的人士,亟需吸收东方的,尤其是中华的古往今来的精神成果,才容易能补上他们体系里的诸多漏洞。他们也有先行者,如黑格尔、海德格尔等,也研读老子的《道德经》,但对中国的书法、国画创作的心路历程、内涵,他们能知多少?这些都蕴藏着艺术美学的神髓啊!当然,换一个角度,中华文化,也需要吸收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。下面首先介绍康德的几个美学观点,请大家冷静思考,并对照在后面我陈述的美学心得,就会更容易明白美学的道理: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