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
登录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发帖
首页 华人城论坛 灌水专区 美学心得(第二百六十集) 罗国正

美学心得(第二百六十集) 罗国正

2024-4-21 21:44:59 评论(1)
美学心得(第二百六十集)
罗国正
20244
3110、近代文学家陈衍,诗宗盛唐,是同光派主要诗人和理论家,他的主要美学观点如下:
1、“合学人,诗人之诗二而一之”。
2、“诗人、学人二者,非肆力兼致,不足薄风骚、副雅材”。
3、“作诗文要有真实怀抱、真实道理、真实本领”。
4、“诗之为道,易能而难精,工力未至,往往侪伍时辈,菲能相尚也。然所贵乎为诗者,非必蕲于相尚也,而不可无自尚。自尚者,一人有一人之境地,一人之性情,所以发挥其境地,性情称其量,无所于歉,则自尚其志,不随人为步趋者已。”
5、“大抵世缘深则真性情没,则宇宙剖判以来,所钟毓所积累至美可观之物,皆将退废而无致之之为,况于绵邈幽憂之百往而百复,将隐而将现者乎?”
6、“诗要兴象,才思两相凑泊,有惘之不甘之情,不自觉其动魄惊心,回肠荡气也。”
陈衍强调从诗人审美个性的角度、真实地、艺术地合符诗的本性去表达自己的感受,将自己的审美感情真实地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,不受世俗偏见的影响,去发现和表达出诗之美。他注重诗的创作要审美感情与审美印象的融合和激情。
3111、清代文学家裘廷梁主张废文言,崇白话。他认为“有文字为智国,无文字为愚国;识字为智民,不识字为愚民;地球万国之所同也。独吾中国有文字而不得为智国,民识字而不得为智民,何哉?……此文言之为害矣。”他又说:“汗牛充栋,效颦以为工,学步以为巧,调朱傅粉以为妍,使以白话译之,外美既去,陋质悉呈,好古之士,将骇以走耳。”他还说:“余少不自量,窃尝有志述作,治古文。又颇讶退之文起八代之衰,而其文大半屈己徇人。求其卓立宗旨,独抒胸臆,如周、秦诸子之文盖寡。既为退之惜,益自渐无可以为文之物在。有人而后知物,有物而后有文。物之不存,文将焉附”。
裘廷梁曾配合梁启超等进行改良主义宣传,编辑《白话丛书》、创办《无饧白话报》。他认为文言给国家、民族带来很大危害,我国因为文言文盛行而造成愚昧状况的悲剧;文言文只是形式模拟,辞藻堆砌之美。他指出,只有内容充实之美为真美。应注重作者的个性、审美眼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。人和物居首位,文次之。文是附在人和物之中的。他旗帜鲜明地支持白话文应居主流的、重要的地位。
3112、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、政治家、今文经学家、教育家、文学家、书法家康有为(18581927),是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,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。他的主要美学观点如下:
1、主张创作要符合历史要求,诗歌要有现实性和战斗性,认为“新世瑰奇异境生,更搜欧亚造新声”。“诗歌革命”要向西方和日本学习。赞黄遵宪的诗歌能“上感国度,中伤种族,下哀生民”。把诗歌和改良变法运动结合起来。
2、指出诗人的情志与境遇相交的产物,是诗歌创作。
3、“诗者,言之有节文者耶?凡人情志郁于中,境遇交于外,境遇之交压也瑰异,则情志之郁积也深厚。情者阴也,境者阳也,情幽幽而相袭,境嫮嫮而相发。”“其或因境而移情,乐喜不同,哀怒异时,则又玉磬铿铿,和管锵锵,铁笛裂裂,琴丝愔愔;皆自然而不可以已者哉!”
4、在书法方面,主张“新理异态”、“自然佚出”、“先贵存想,驰思造化古今之故,寓情深郁豪放之间,象物飞潜动植流峙之奇,以疾涩通八法之则,以阴阳备四时之态。”“血浓骨老,筋藏肉莹”。“能移人情乃为书之至极”。赞美六朝人书法是“无露筋者,雍容和厚,礼乐之美,人道之文也。”
5、“于大地之中,其尤文明之国土十数,凡其政教、艺俗、文物之都丽郁美,尽揽掬而采别掇吸之,又淘其粗恶而荐其英华焉,岂非人之尤所同愿耶?”
6、“吾国人不可不读中国书,不可不游外国地”。“互证而两较之,故不至为人所恐吓,而自退处于野蛮也”。
7、认为中国是:“一片白地光明锦,受和受彩,再加绘画,故不劳而成,不烦而治,但行宪法,讲物质,一转移间,而国有霸业之基,民有富乐之实。兵船旌旗,既横于海外,宫室什器,自美于国中。天下强治之易,未有若中国者也。”
8、“中国饮食衣服之美实冠万国,他日必风行万国。凡美者,人情之所爱,丝服之美,自在优胜劣败之例,不能以欧人一日之强而见屈也。”
9、赞拉斐尔的画“笔意逸妙,生动之外,更铙秀韵,诚神诣也,宜冠绝欧洲矣”。“吾国画疏浅,远不如之。此事亦当变法。非止文明所关,工商业系于画者甚重,亦当派学生到意学之也。”
10、“罗马善政,以通道、银行为美矣”。
我以为,要理解康有为的美学思想,关键要明白到:他出身于一个官僚世家,从小就培养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,早年是一个传统的文人,后来逐步成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。所以,他的审美观具有双重性。他不少观点是以中国美学作为根底,又接受西方审美情感。他常从政治家的立场出发,利用文学为其改良主义政治理想服务。他强调诗界革命,要向西方和日本学习,将诗人与政治联系起来,情志要与境遇相交。他主张以饱满的激情,创作意态万千的书法,反对不求气质,只求筋骨而不尚意态的观点,强调“势”的书法审美标准,注重内在精神和审美情感的契合。他还主张吸取世界各国,尤其是西方文明之美,要进行中西美学比较,吸取其优点,才能建立美好的自己国家。认为中国的美食、美服之美冠于万国。他赞拉斐尔的绘画,认为国画也要变法。他要求美学与经济学、工业学等结合起来。
3113、近代文学家况周颐,一生以词学作为专业,是清末四大词人之一。他主要的美学观点如下:
1、“词之为道,智者之事。酌剂乎阴阳,陶写乎性情。自有元音,上通雅乐,别黑白而定一尊,亘古今而不敝矣。”
2、“词贵有寄托,所贵者流露于不自知,触发于弗克自己。身世之感,通于性灵。即性灵,即寄托,非二物相比附也。横亘一寄托于搦管之先,此物此志,千首一律,则是门面语耳,略无变化之陈言耳!于无变化中求变化。而其所谓寄托,乃益非真。”
3、“词境以深静为至”,“词有穆之一境,静而兼厚、重、大也。淡而穆不易,浓而穆更难。”
4、“作词有三要:曰重、拙、大。”
5、“情真、景真,所作必佳,且易脱稿。”
况周颐主张词是有自身独立的审美规律的,他反对以“诗馀”来论词。他继承常州派的“寄托”观点,又强调词的感情流露是无意识的。他认为好的词是有深厚静穆意境,是追求这样的审美情趣:深情厚意,朴拙诚恳,境界博大,景真心到。


zhwcl888 楼主
2024-4-21 21:46:09
3114、近代文学家、历史学家夏曾佑认为:描写英雄和男女两大类“公性情”,才能震动人心,传于后世。他还认为:“譬如有一景于此,或绘之于画,或演之于说,吾知人必乐观其画,甚于乐观其说,盖说虽曲肖详尽,犹必稍历于脑,而后得此景,不若画之一览即知为更易也。惟欲传一事,始末甚长,画断不能绘至无穷之幅;而说事之情状,反复幽隐,倏忽万变,又断非画所能传乎?故说仍不能废,而繁言亦如画焉。”他强调小说对世人影响作用很大:“夫说部之兴,其入人心之深,行世之远,几几出于经史之上,而天下之人心风俗,遂不免为说部之所持。”“一榻之上,一灯之下,茶具前陈,杯酒未罄,而天地间之君子、小人、鬼神、花鸟杂沓而过吾言目,真可谓取之不尽,用之不匮者矣。”

夏曾佑这些观点,对近代文艺,尤其是小说美学发展有较大的影响。他是根据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与传播学结合而提出自己的美学观点。但他的画与说比较,只是他的推想。



3115、清代文学家徐珂的美学观点主要如下:

1、他认为唐梨园为“今剧之鼻祖”,唐明皇为伶人之祖;“院本”始于金元,“唱者在内,演者在外,与日本之演旧戏者相仿”。

2、“今剧由昆曲而变,则即谓始自金元可也”。

3、清代趋向“繁音促节”,“光绪初,忽尚秦腔,其声至急而繁,有如悲泣,闻者生哀,然有戏癖者皆好之,竟难以口舌争也。君弋诸腔,已无演者,即偶演,亦听者廖廖矣。”

4、昆曲以缜密胜,“不能以己意损益,服饰屑不苟”。

5、尚秦腔者,“喜动而恶静”。

6、“观剧有两大派,一北派,二南派。”北派赞演员:“必曰唱工佳咬字真,而于貌之美恶,初未介意”;南派侧重:“身段好容颜美”,艺人优劣未谈及。“北人重艺,南人重色”。

7、“宜于远视,非真颜色动人,此亦光学审美之别科也。”

8、他批评当时上海新剧,必用西洋油画布景,而剧中则汉人古装,或景是古树矮屋、小桥流水,而厅堂桌椅多是西洋式的,“岂非不相称”,这是不合“神到意会”的美感。

9、他对电影评说:“活动影戏,亦称活动写真。”

徐珂注重曲剧的起源、形成、演进和观众的时尚心理变化。他不但研究中国不同曲剧种类的审美特点,分出南、北两大派,还关心中西方间曲剧比较,强调要从中国艺术的实际出发,在保护好民族特色的同时,并注重吸收西方文化中有益的东西。他还强调形式与形式间、内容与内容间、形式与内容间须配套的审美效果,不能不伦不类。这都反映出他的美学观点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,在近代美学史上起到启蒙的作用。



3116、著名现代画家、书法篆刻家齐白石(1863-1957),是湖南湘潭县人。贫农出身,十二岁学木工,二十七岁学书画,曾做肖像画工,中年多次南北出游,五十七岁后居北京,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、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。他的主要美学观点如下:

1、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,太似为媚俗,不似为欺世。

2、先阅尽古人真迹,然后脱尽前人习气,别创画作。

3、对艺术遗产的态度应是:摹而肖之而不套,师法有所短,舍之而不诽。创作表现逼真的自我。

4、“余作画数十年,未称己意。从此决定大变,不欲人知,即饿死京华,公等勿怜,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。”

5、“为万虫写照,为百鸟传神。”

6、“古之画家,有能有识者,敢删去前人窠臼,自成家法,方不为古大雅所羞。”

7、“凡大家作画,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,然后下笔有神。故与可以竹光取竹影,大涤子尝居清湘,方可空绝千古。”

8、“山水笔墨巧拙互用,巧则灵变,拙则浑古,合乎天,天之造物,自无轻佻溷浊之病。”

9、篆刻印章,巧拙互用,他追求古趣、天真的风格。

齐白石是典型的从底层贫苦人走出非凡成就人物的例子。他的美学观点基本上是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。他的画作却摆脱了那种宫廷气,而更接近自然和现实生活的情趣。更多“山野”味。他的成功同他对艺术的理解、他的才气、他的努力奋斗、创造力分不开的。他曾“十载关门”,在这期间,他以惊人的毅力作画一万多幅,刻印三千多枚,另一方面,他有令人羡慕的高层交往,很多领袖级、领军级的人物,是他的朋友。他的大量作品,被很多著名的人物和国内外大博物馆收藏。

3117、现代画家黄宾虹(1865-1955),是安徽歙县人,生于浙江金华,居杭州。工画山水、善诗、书,兼治金石文字、篆刻,深研画学。他的主要美学观点如下:
1、“中华大地,无山不美,无水不秀”。
2、“山水乃写自然之性,亦写吾人之心。山水与人以利益,人生息其间,应予美化之”,“山川自然之物,画图人工之物,山川入画,应无人工造作之气。此画图艺术之要求。故画中山川要比真实山川为妙。”
3、在“变”中不同对象物质,才脱风俗,并注重表现“内美”。“内美”即是审美对象的精神美。“内美外美,美既不齐,丑中有美,尤当类别”。“不齐三角,有真内美”。“三角不齐美,天地自方圆。人工费剪裁,巧夺造化先。”
4、“江山本如画,内美静中参。人巧夺天工,剪裁青如蓝。”
黄宾虹重视自然风光与心灵美的不同,强调表现山川美时,需画家结合自己的心灵去美化。他认为山川美在深厚华滋,花草美在刚健婀娜,笔墨应则重“变”来表现审美对象,才能去凡俗,从而使作品有画家骨子里的精神内美。他还认为三角形状多,变化大,因为天然的东西是不会整齐的,只要创作精心安排这种不整齐,可“巧夺天工之先”,画家在创作时既要尊重自然美,又要善于抓住内在的神韵,方能达到蕴藉多致,耐人寻味的审美效果。

3118、近代小说家吴沃尧(1866-1910),是广东南海人。他先后发表《雷电奇谈》、《九命奇案》、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后,名声大起。可惜的是,他写完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后,不久就逝世了,享年只有44岁。他的主要美学观点如下:
1、“小说家之伟功”,在“陈说忠孝节义”,使读者“遂暗受其教育,风俗因之以良也。”
2、“历史小说而外,如社会小说,家庭小说,及科学冒险等,或奇言之,或正言之,务使导之以人于道德范围之内。即艳情小说一种,亦必轨于正道乃入选焉。庶几借小说之趣味,之情感,为德育之一助云尔。”“寓教育于闲谈”。
3、小说创作始终贯穿“情”字,“情,情、写情,写情,这一个情字,岂是容易写得出,写得完的么?”
4、“作历史小说不失其真相,而欲其有趣味,尤难之又难。”
5、“蹈虚附会诚小说所不能免者”,“当以发明正史事实为宗旨,以借古鉴今为诱导”。
6、强调小说是真实与虚构相统一,以“一人为主”的情节结构。
7、他在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六十回的评语中,说:“此书举定一人为主,如万马千军,均归一人操纵,处处有江汉朝宗之妙。遂成一团结之局;且开卷时几个重要人物,于篇终时皆一一回顾到,首尾联络,妙转如圜。行文家有神龙掉尾法。疑即学之。”
8、人物塑造要“绘影绘声”、“神情毕现”、“历历如绘”。
吴沃尧的小说美学思想是主张道德救国,认为小说既有助于政治改良,又可补助记忆和方便输入知识,通过趣味引起读者移情,实现“寓教育于闲谈”中,反映出他注重“传神”的美学观。他在小说创作实践和反思中,总结出小说的一些规律、功能。他认为小说是真实与虚构的统一,并主张以“一人为主”的线索、情节作为小说主干结构,再用紧密相连的有关情节展开,以构造出整体。

3119、近代小说理论家黄人(1869-1913),是江苏常熟市人。他的主要美学观点如下:
1、“小说之实质”是文学之倾于美的方面之一种也”。
2、“微论小说,文学之高格可循者,一属于审美之情操,尚不暇求真际而择法语也。”
3、小说当为美、诚、善的统一。若“不屑之为美,一秉立诚明善之宗旨,则不过无价值之讲义、不规则之格言而已。”
4、不能把小说看作“极藻绘之工,尽缠绵之致”,或只是“求诚止善”为最终目标,“今之时代,文明交通之时代也,抑亦小说交通之时代乎!”
5、反对“视小说也太轻”,重视“小说之风行于社会”的事实。
6、不能夸大小说的社会价值,错把它视为“一若国家之法典,宗教之圣经,学校之科本,家庭社会之标准方式”。这是“小说革命”的败因之一。
7、“小说之能扫荡唐宋历来之稗官家,犹院本之能扫荡汉魏以下一切之乐府焉。”

8、“小说为以理想整治实事之文字,虽东西国俗倏殊,而必有相合之点”。不应抹煞我国古代小说,盲目崇拜西方小说,这是“喜新厌故,轻己重人”。

在中国很多传统文人轻视小说的价值情况下,黄人非常重视小说的价值,尤其是它的美学价值,并提醒人们要重视小说的社会价值。但不能夸大小说客观存在的价值。他认为过分夸大小说的价值(这个观点,他主要是针对梁启超而讲的)是导致“小说革命”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。在中西方小说比较中,他认为各有所长,不能厚此薄彼(因为当时是有一批人盲目崇拜西方小说)。
(待续)
罗国正 写于2024年4月•广州
(本集责任编辑:詹邓  严建中)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楼主
zhwcl888

关注0

粉丝8

帖子23

最新动态